如何判斷一首中國音樂是屬於何種調式??

舉凡和聲、曲式、終止,古典、爵士、流行,和絃、音階、即興,轉位、轉調、各類調式....等與豆芽菜道理有關的,請由此進。

Moderators: 紫龍, aguai

User avatar
Luise
MidiMall 進階公民
MidiMall 進階公民
Posts: 121
Joined: Tue Aug 24, 2004 11:49 pm
Location: 雲深不知處

Post by Luise »

阿桂 wrote:一般我們說的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大都是直接講到他們本身所代表的調性.
就如同大小調的意思,宮調差不多等於是大調,羽調差不多等於是小調,

如果在"宮"後面加上"調式"二字,就得吹毛求疵一點了,
就像古典樂理裡面,必須很嚴謹的看待調式.

學者們畢竟還是得把調式跟調性弄清楚點會比較好.


是的,要把調式與調性分清楚。 [支持]

首先以西方音樂來說,調式(Mode)與調性(Tonality)本身的定義就不同。
中國音樂的結構,是調式音樂,不是調性音樂。

對於你將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結構做一統整的行為,頗為訝異。 8O
就說調式與調性本來就不同,不能比較。

唉!~~~ =~=;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To:Luise
咦, 是這樣喔~ 只怪小弟才疏學淺, 各位網友可別被我誤導了,
不過呢, 我想進一步請您說明何謂調式與調性本身的定義,
以及請教一個問題:何謂音律?
我想大家都很想再多了解一些的!!
阿彌陀佛

賽父,我回來了~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對了, 還想問一下,
1. 依照三分損益法所衍生之音律其最大的問題為何? (提示:黃鐘)
2. 中國的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被學界推斷最早是出現於何時?
阿彌陀佛

賽父,我回來了~
CC
MidiMall 超級公民
MidiMall 超級公民
Posts: 280
Joined: Tue Nov 11, 2003 5:52 pm
Location: 地上天國
Contact:

Post by CC »

以中國音樂來看, 五聲及七聲音階(宮調, 商調, 角調, 變徵調, 徵調, 羽調, 變宮調)是調式, 阿桂所提的音律就相當於西方的調性...

以下資料由張錦鴻的新版基礎樂理整理出來 (唸音樂科的應該對這本都很熟悉吧... =~:: )

中國音階, 最初為五聲音階 (不過沒寫是啥時開始的)... 音階內共有五音, 就是工商角徵羽, 各音起調一次, 可成為五種調式 (Mode)

周景王23年(西元前522年) 出現七聲音階, 多了 變徵 及 變宮...

到了戰國時代, 復應用十二律旋相為宮的方法 (12律是: 黃鐘, 大呂, 太簇, 夾鐘, 姑洗, 仲呂, x賓(x=草字頭下面左邊豕右邊生... 有沒有人知道這個字怎麼唸?),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所謂十二律旋相為宮所謂, 就是12律各輪轉為宮聲一次) 將5聲音階擴充為60調(即有12種高度不同的宮調, 等...), 7聲音階擴充為84調, 但因當時採用不平均律, 又因樂器簡陋, 實際上不能一一奏出...

古代對調式的採用亦有所偏好, 詩經300篇中, 大雅31篇皆宮調, 小雅74篇皆徵調, 周頌31篇及魯頌4篇皆羽調, 15國風160篇皆角調, 惟商頌5篇始用商調, 蓋商調有殺伐之聲, 故官家樂章少用之...

北曲喜用七聲調, 南曲喜用五聲調...

目前我手上有的資料就降.... 其他的請大家補充吧!! =~;)
生活, 是一連串的挑戰
成功, 是堅持到底的結果
智慧, 是 神的祝福
我, 要在生活中成功的得到智慧! :D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Image
阿彌陀佛

賽父,我回來了~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相關消息:
塤, 一件五千年歷史的古樂器, 可證明中國的十二律並非來自外國:
http://www.ssrb.com.cn/gb/content/2004- ... 211316.htm

古有云:[以弦定律,以管定音]
我上上篇問到的音律,並不是指調性哦
白話來說,音律即音符的排列形成,
例如:12律, 60律, 360律....(數字越高的音律,代表精確度要求越高)
阿彌陀佛

賽父,我回來了~
User avatar
Athena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445
Joined: Tue Oct 07, 2003 11:21 pm

Post by Athena »

Luise wrote:所以Athena您之前所寫的徵調式音階是錯的喔! [收到]

[開心]


是啊,我寫錯了

應該是G宮調式喔...

這些東西真是蠻有趣的

不是嗎...

大家繼續熱烈的討論下去吧[開心]



[支持] [支持] [支持]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以下轉貼自: http://www.freewebs.com/earthrot/study/gdjpf.htm

中國古代的記譜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李弦

中國的音樂,源遠流長。早自三皇五帝,直至明清時期,中國的音樂一直在變化、豐富、發展。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明出不同的樂器,產生出不同的樂種,演化出不同的流派,中國古代音樂真可以說是蔚為壯觀。本文要敘述的是中國古代幾種經典的記譜方式。

一、五聲記譜
五聲為宮、商、角、徵、羽,分別相當於簡譜的1、2、3、5、6。
《周禮 天官 大師》中有"昔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的文字。
《晉書 樂志》中記載道, 雲五聲:宮為君,宮之為言中也,中和之道,無往而不理焉。商為臣,商之為言強也,謂金性之堅強也。角為民,角之為言觸也,謂象諸陽氣觸物而生也。徵為事,徵之為言止也,言物盛則止也。羽為物,羽之為言舒也,言陽氣將復,萬物滋育而舒生也。
可見,中國古代統治者對音樂是相當重視的。

二、十二律記譜法
十二律是中國古代的律制,它用三分損益法 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十二律又分為律和呂兩部分。
律,又叫作陽六律。它們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呂,又叫作陰六律。它們是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
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高音開始為清黃鐘。低音則為濁黃鐘。
在《晉書 樂志》中,還把十二律與十二辰相配。其對應如下(序次有所調整)。
正月,寅,太簇;二月,卯,夾鐘;三月,辰,姑洗;四月,巳,仲呂;
五月,午,蕤賓;六月,未,林鐘;七月,申,夷則;八月,酉,南呂;
九月,戌,無射;十月,亥,應鐘;十一月,子,黃鐘;十二月,丑,大呂。
十二律也稱為正律,古人還把黃鐘大呂作為音樂的簡稱。足以見其重要性。
明朝的朱載土育 還創製了以等比級數為基礎的十二平均律 ,其準確性極高。

三、工尺記譜法
工尺譜是我國民間流傳著的一種文字譜,據考證,工尺譜興起於隋唐時期,到宋代基本定型。
它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來記寫的。工尺譜的傳統寫法是由右到左直行書寫,它的中音組相當於簡譜的1、2、3、4、5、6、7,它的高八度用它加上單立人旁標記,低八度除"六、五、乙"改成"合、四、一"外,其他均在其末尾一劃帶撇加以區別。
工尺譜的強弱關係是用戲曲音樂中的板眼來表示的。"、"或"′"表示強拍,"¢"或"?"表示弱拍。它的長短除用板眼外,還用字和字的距離、字體的大小和直線來表示。它的休止時間用"歇板"和"歇眼"來表示。

除以上三種記譜法外,中國古代還有以勾框加數字的特殊字符來表示古琴演奏指法的記譜法,以"八大倉"為主點的鑼鼓譜等,不一而足。在此不加以詳細記述。當清末西洋樂譜和簡譜傳入以後,還有人將七音編成"獨覽梅花掃臘雪"的唱名教給學生。對中國古代記譜法的源流,感興趣的讀者還可以作深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二十五史 晉書 樂志》
[2]基礎樂理十講,劉崇志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全文完>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以下轉貼自: http://zhjyx.hfjy.net.cn/Resource/Book/ ... 012032.htm

音律學說



中國古代具有悠久的重視音樂的傳統。在這一傳統的影響下,音律學說得到了充分發展,構成了古代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人談論音樂,常提到五聲、八音、十二律,《漢書·律歷志》解釋說:

「聲者,宮、商、角、徵、羽也。……八音: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五聲和,八音諧,而樂成。」

顯然,所謂八音,是指上古的八類樂器,稱為土匏革竹絲石金木,分別指塤、笙、鼓、管簫、琴瑟、磬、鐘鎛、柷敔。它們和五聲配合,才能形成音樂。五聲名為宮商角徵羽,有時又稱為五音,大致相當於現代音樂簡譜上的1(do)2(re)3(mi)5(sol)6(la)。把它們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就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就是五聲音階上的五個音級:

宮 商 角 徵 羽
1 2 3 5 6


宮是這一音階的起點。《淮南子·原道訓》說:「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就是說的這件事情。後來又加上變宮、變徵,稱為七聲。變宮、變徵一般認為和現代簡譜上的7(si)和#4(fis)大致相當,這樣就形成一個七聲音階: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從古代律學發展來看,五聲早於七聲。古七聲音階的完整形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天文訓》把變宮叫做和,變徵叫做繆。後世變宮又有叫做閏的),所以古人認為,「自殷以前,但有五聲。」(杜佑《通典》)與七聲相比,古文獻中反映出的五聲出現的年代要早得多。《禮記》中說:「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禮記》卷十一)五弦,是指宮、商、角、徵、羽,由此,五聲出現時間,可以上溯到舜的時代。實際上,古音階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比傳說中的堯舜時代還要早。80年代中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陽賈湖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一些距今8000年前的骨笛,這些骨笛多有7個按孔,通過對其中一隻笛各孔的音高及其音階結構的考察,有學者認為,該笛的音階結構是以C為宮,帶有「二變」——變徵、變宮,並以五聲音階的羽、宮、商、角四正聲為核心的傳統六聲音階,也有學者認為不能排除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調音階。無論如何,賈湖骨笛的出土,表明古音階的初步形成時間,比人們傳統上所想像的要早得多,而且,這還不是簡單的五聲音階。

賈湖骨笛上按孔的位置表明,孔間的距離是經過周密計算的,有的骨笛尚存有開孔前計算開孔位置的刻紋標誌。但當時的人是如何進行計算的,對此不可能有任何文獻記載,我們只有通過測定其音階結構加以逆推。這種方法雖然唯一可行,但不同的人對其音階結構的不同理解,也導致了不同意見的產生。倒是先秦典籍《管子·地員》篇,詳細記載了五聲音階的計算方法: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這就是音律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它以一條被定為基音的弦的長度為準,將其三等分,然後依次加上一分(益一,即乘以4/3)或減去一分(損一,即乘以2/3),以定出其他各音階相應弦長。根據《管子》的描述,這裡的五聲音階是這樣推算的:

令黃鐘宮音弦長為(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

1×3×3×3×3=81
Image

將這五個音依弦長大小排列,則為:

 徵  羽   宮   商   角
108 96 81 72  64


即依此計算出來的是五聲徵調的音階。其與現代簡譜粗略對應關係為:

徵 羽 宮 商 角
5 6 1 2 3

這種音階以徵作為居於樂曲旋律中位於核心地位的主音,是五聲音階諸多調式中的一種。

三分損益法法則簡單,便於掌握和應用,運用它產生的音階進行演奏,能給人以和諧悅耳的音感,因而這一方法在中國古代音樂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是音律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發明。

五聲音階反映的是聲調高度的改變值。也就是說,它表現的是相對音高,相鄰兩音之間的距離固定不變,但絕對音高則隨著調子的轉移而轉移。這樣,在演奏時,就必須定出一個音高,以之作為音階的起點。為此,古人發明了十二律,以之作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用於確定樂音的高低。

十二律發明的具體年代,現在已很難考。《國語·周語》記載了周景王時伶州鳩的一段話,其中提到了十二律的全部名稱。顯然,十二律產生的時間,肯定要早於這個時期。十二律有其特定的名稱和固定的音高,一般認為它和現代音樂的對應關係大致為:

1.黃鐘 2.大呂 3.太簇 4.夾鐘 5.姑洗 6.中呂
  C  #C   D   #D  E   F

7.蕤賓 8.林鐘 9.夷則 10.南呂 11.無射 12.應鐘
  #F  G   #G   A   #A   B


十二律又分為兩類,奇數六律為陽,稱為六律;偶數六律為陰,稱為六呂,合稱為律呂。古書上說的六律,通常是包舉陰陽各六的十二律說的。

十二律的實現,通常是用律管,最早是用竹管。《呂氏春秋·季夏記·古樂篇》云:「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子■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這裡描述的細節是否真實,可以存疑,但這一記載反映的人們最早是用竹管來定律的這一事實,卻是可信的。以管定律,叫管律。後來也有用鐘或弦定律的,就叫做鐘律、弦律。應用最廣泛的,還是管律。因為鐘律製作調試繁難,弦律則易於受到空氣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而偏離原來基準,管律則不存在這些問題。

在具體確定十二律時,古人一般先選定黃鐘律,以其管(或弦)長為基準,運用三分損益法計算出其餘各律。《呂氏春秋·季夏記·音律篇》對十二律計算法有具體記載:

「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為上,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為下。」

所謂「三分所生」,就是從一個被認為基音的弦(或管)的長度出發,將其三等分,「上生」,就是加長三分之一,「下生」,就是減去三分之一。這與計算五聲的三分損益法完全相同。具體來說,就是以黃鐘為準,將黃鐘管長三分減一,即為林鐘;林鐘管長三分增一,則得太簇;太簇三分減一,得南呂;下面依次是姑洗、應鐘、蕤賓、大呂、夷則、夾鐘、無射、仲呂。其中除由應鐘到蕤賓,由蕤賓到大呂都是三分增一外,其餘皆為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增一。這樣的最後結果,就可以在管(或弦)上,得出比基音約略低或高一倍的音,這也就完成了一個音階中十二律的計算。

古人重視音律,並非全從音樂本身著眼,他們賦予音律特別的社會意義。例如,他們認為五聲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五聲:角 徵 宮 商 羽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亦即五聲反映了時空不同地點的不同性質。按古人的理解,這些差異甚至還與社會人事相關,當然不可輕視。至於十二律,古人認為它表現了天地之氣的推移變化,與一年十二個月相互對應,依照《禮記·月令》,這種對應關係為: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太簇 夾鐘 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黃鐘 大呂


因為十二律決定於天地陰陽之氣的推移變化,而古人認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形成也決定於此,這樣十二律與古代曆法也發生了密切關係,成了古人在制歷過程中經常談論的一個因素。當然,古人把十二律應用於制定曆法的實踐並不成功,因為二者實際上是沒有多少關係的。音律學說產生於古人的音樂實踐,也只有在他們的音樂實踐中才能得到發展,這是不言而喻的。
User avatar
garyhsu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MidiMall 實習小天王
Posts: 803
Joined: Thu Feb 07, 2002 5:39 pm

Post by garyhsu »

我納悶的是...."G宮調式"這個名詞, 是不是表示了中西合璧的涵意.

我們是否注意到在中國古樂裡,移調這種東西並不存在.
移調是出現在近代中西音樂文化交流之下,很多西方理論方法被拿來運用在國樂裡頭.

"G宮調式", 大約是等於C大調音階移調到G大調音階,
這樣的情形跟國樂裡的宮調"轉"徵調完全不同,
在中國古樂裡面我沒見過宮調"移"徵調的例子(有沒有人見過?),
這也就是調式音樂的意義了.
但在現代國樂裡,移調的情形倒是有機會出現,也因而就有了調性的問題.

G宮調式的調式是宮調,它的調性是徵音,
這樣的話,我們可稱它為徵宮調嗎??就好像G大調一樣呢?
中西記譜方式在此可以獲得融合嗎? 這問題交給大家自個兒去思考了.
阿彌陀佛

賽父,我回來了~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