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拾音器概述

凡有關Band Sound的深入綜合問題,包含設備維修、保養、收音與錄音,皆可在此提出分享或共同討論。

Moderators: persson, joelin

Post Reply
User avatar
persson
MidiMall 高級公民
MidiMall 高級公民
Posts: 184
Joined: Thu Nov 17, 2005 1:12 pm
Location: 火星
Contact:

木吉他拾音器概述

Post by persson »

以下是我前一陣子在其他網站發表的文章,木吉他所使用的拾音器,或許有朝一日可以在錄音上受到妥善的應用。

第一部份是我在 2000年寫於 Justmusic, 題目是「使用拾音器前」,在這裡略做修正如下:

作為獨奏用途的拾音器聲音要求習慣上要多點,因為不能躲在誰的後面。

然而沒有人能要求你作什麼聲音,他們在表演場合須要貫徹“接受”的哲學。

然後散場時再抱怨或是他要的只是看你的手指而非聽到你彈什麼。

一把吉他經擴大到聽眾耳朵前關卡重重,而變數存乎其中。

你該作好的心理準備是:

1. 我須要擴大聲音嗎﹖ 可能使用擴音設備的機會,究竟大不大?
  畢竟拾音器有越作越進步的機會, 而現金是可愛的。

2. 麥克風是被認為在一般狀況能得到不錯聲音的,然惱人的 feedback 跟移動不方便
  等缺點 須要拾音器的補足。

3. 使用拾音器是種條件交換,安裝使用拾音器,會影響吉他本身的共振及內部空間
  甚至於結構,所以結果的決定常是種妥協。

4. 好的吉他聲音才容易產生好的擴大聲音,然好的吉他不一定要改裝為容易作擴音。

5. 培養比較和辨識能力能幫你決定對聲音的要求,大聲的吉他經過擴音容易相對的
  失去原來大聲的優勢。

目前國內的acoustic guitar擴音設備的商業銷售還不在良性循環,職業上使用和國外熱門推荐的產品也在商店裡並不常見。

跟國外做郵購或跟有特定貨源的個人購買,是獲得未引進貨品的一些方式。

坊間已有銷售者,善加使用亦可符合現今大多數聽眾的須求。

「原音重現」 和 「方便的擴音使用」  將是兩個思考的出發點。
User avatar
persson
MidiMall 高級公民
MidiMall 高級公民
Posts: 184
Joined: Thu Nov 17, 2005 1:12 pm
Location: 火星
Contact:

Post by persson »

拾音器的形式:

1. 下弦枕式 (under saddle transducer,簡稱 UST) :這個是最保險的安裝方式,一來不易產生回授;二來安裝的拾音器不易 
  因受到外力產生位移。此型式因為安裝位置在下弦枕跟琴橋間,會因其材質硬度略影響吉他原來的音色。較早期
  的壓電式通常材質較硬,影響原音較不明顯,但輸出的聲音略不自然,較後期的 UST 效果在影響原音跟輸出自然
  程度上跟壓電式相反。下弦枕式對於吉他弦震動部份表達較好。

2. 響孔式 (sound-hole transducer) 通常是線圈式,近年有使用微型強效磁鐵的。安裝即是在響孔邊緣固定,故有運送琴
  時可能碰撞位移的疑慮。這個型式影響原音色有兩個部份:本身重量抑制面板震動,與拾音器減少響孔可供空氣
  震動時可移動的面積。這種型式對於弦的 3D 位置(也就是包含高度變化)震動表現較佳,在替代調弦法使用時
  較低的低音弦張力下也能維持不錯的敏感度。

以上兩者是在聲音擴大時對於回授(feedback)有較佳的抵抗性。

3. 接觸式拾音器:一般暱稱為吸盤,把它想像成為聽診器也可,安裝方式為接觸吉他內部面板一部份,如此可以得到很自然的聲音,但因為安裝位置不同,所得的聲音也不同,這類拾音器在位置的選定上較費工夫,而重量通常有限下,影響原來音色不多。

4. 內部麥克風:其形式為以小夾子固定於力木(brace)上,以彎頸(goose neck)調整位置與角度。通常需要特別的供電方式給麥克風。如此得到的聲音清澈有空間感,然而麥克風特性也較易回授。同時雖然具有麥克風特性,因為是內部安裝,所以聽起來跟使用外部麥克風收音不太一樣,嚴格說來聽來不是很像從外面聽到吉他聲音。

5. 混合使用形式:選擇兩個以上的拾音器,混合其聲音。以不同放大比例、頻段增減幅調整以尋求更好的效果,然而這種使用方式在考量的因素跟調整上需要更費心。

6. 一般麥克風:如果方法使用得當,效果將會是最自然、接近原音的。但表演現場有空間、設備等問題,在場務的能力跟現場收音上,將有時間跟現場狀況的考驗。



一些思考與相關事項:

1. 理論上在敏感度夠、訊號未嚴重受損的情況下,越前端越重要。然而,現實使用上較明顯於表現能力的是拾音器本身與喇叭(或音箱)

2. 一個吉他手在擴音應該注意到哪個環節?個人認為從琴、拾音器、導線到前級(含效果器,如果有使用的話),而空間跟 PA 或音箱是場地管理的責任。

3. 有些拾音器的原理看起來,不同吉他差別應該不大才是?不盡然,弦的震動並不是只有弦本身,含琴頸、面板等都在共同震動中,差異由此而生。

4. 拾音器需要固定(或稱為永久)安裝嗎?頻率高者應認真考量。

5. 高檔吉他捨不得安裝又如何? 1. 如也是常須使用不妨考慮 2. 若不常使用,有時好琴架個麥克風隨便收收都有不錯的表現。

6.窮人或學生社團,只能共用或借到陽春響孔式怎辦?陽春響孔式若能加上前級,其實就有相當的音色表現了。若還需要自然的聲音,或須收敲擊拍打聲,用舞台麥克風以較拾音器小約半的比例另收一軌音混合即可交代。

7. 常見使用的效果器多為空間系: reverb, delay , chorus等,常能有畫龍點睛之功、或是隱惡楊善之效。評估效果器的效果,尚須將空間跟人頭考慮進去,否則常常彩排跟實際出來就是不同。

8. 信不信,有的拾音系統到 PA 有五段以上的增減幅調整( 含 gain 與 volume)很多不對的聲音是在這些調整產生。

9. EQ(equilizer)等化器,是常見將某頻段增減幅的功能,也常見於吉他前級中,很多初學者將其誤為拾音器使用是錯誤引用。使用有 EQ 的吉他前級,最好與場地音控達成共識,較沒有把握調整好那一端,暫且把 EQ 調平吧。

10. 拾音器的數量,一加一的效果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二。調整、經驗跟相關知識很重要。
User avatar
Paul Fang
MidiMall 天王大首領
MidiMall 天王大首領
Posts: 13674
Joined: Wed Jan 16, 2002 2:30 am

Post by Paul Fang »

我來帶頭問ㄅ =~:D
關於Persson這點,我倒是想起一直以來,有一些國內外的獨奏作品,整個頻率分布都不太對,一張單純欣賞ㄉ聽下來,到後面就會覺得聽覺上很疲累,明明是技巧與音樂性俱佳的作品,不免令人覺得可惜。

一如Persson所說,Pickup有這麼多種,那麼真正在Studio裡面,扣掉需要特殊技巧的情形如Tapping,在理想上,有了好的吉他以及好的麥克風與前級,並且收音的技術也足夠,如果單純就原音重現的角度來說,是否Pickup就變成了一種累贅呢?

另外,裝上了pickup,對於吉它原來的箱體共鳴以及聲音會不會有殺傷力?
Paul Fang
--真心對待每個人,認真做好每件事--
User avatar
persson
MidiMall 高級公民
MidiMall 高級公民
Posts: 184
Joined: Thu Nov 17, 2005 1:12 pm
Location: 火星
Contact:

Post by persson »

Paul Fang wrote:我來帶頭問ㄅ =~:D
關於Persson這點,我倒是想起一直以來,有一些國內外的獨奏作品,整個頻率分布都不太對,一張單純欣賞ㄉ聽下來,到後面就會覺得聽覺上很疲累,明明是技巧與音樂性俱佳的作品,不免令人覺得可惜。

一如Persson所說,Pickup有這麼多種,那麼真正在Studio裡面,扣掉需要特殊技巧的情形如Tapping,在理想上,有了好的吉他以及好的麥克風與前級,並且收音的技術也足夠,如果單純就原音重現的角度來說,是否Pickup就變成了一種累贅呢?

另外,裝上了pickup,對於吉它原來的箱體共鳴以及聲音會不會有殺傷力?


關於第一點是好問題,也是個大哉問:我想我說的並無法稱為結論。
理想上老 Paul 說的方向沒有錯,然而以經驗反思來說,麥克風收音通常能否獲致大家心目中夠好,或是對照原琴夠像的聲音?那麼基本上去論這個東西時的基本能力要是木吉他彈奏經驗以及對吉他聲音的辨識力以及品味,所以基本上是個長期以及反覆檢驗的課題。

另外發生在相對於標準調弦法時 lower-tunning 時可能會造成 mic 收音上的困擾,一個是因為張力的關係聲音會比較 fuzzy , 另一個是低頻在吉他本身量劇減到不平衡狀況,這時可能需要考慮其它方式的收音以補足。

另外是近年來拾音器的技術仍有提升,頻率響應好的也有,而經過 EQ-shapping 混合兩種聲音的也能有相當說服力的結果。相對於各種吉他聲音不一,多些方式多些考量吧。


第二個問題,理論上是有影響的,然而在盲目測試下,我能聽出同一把吉他十分鐘內在安裝拾音器的前後聲音不同,卻不能聽出隨意一把琴是否有裝拾音器。
另外在聲音受到影響的結果,不見得就是比較負面,如原來過度 boomy的琴,受到一些抑制反而比較容易收音,而下弦枕式改變弦震動的 Damping 影響原音,有時反而受歡迎,這裡得 case-by-case 討論。
User avatar
Paul Fang
MidiMall 天王大首領
MidiMall 天王大首領
Posts: 13674
Joined: Wed Jan 16, 2002 2:30 am

Post by Paul Fang »

另外是近年來拾音器的技術仍有提升,頻率響應好的也有,而經過 EQ-shapping 混合兩種聲音的也能有相當說服力的結果。相對於各種吉他聲音不一,多些方式多些考量吧。


我繼續來投石問路。

以前Isato跟Peter Finger過來台灣,我看他拿一個TC的Chorus,配上AER的Speaker,於是我也買了一個TC的Chorus。
等我真正用的時候,覺得還可以,但說實話,沒有什麼貴氣。

最近翻以前MichaelHedges後期的東西出來聽,雖然年代久遠,但整個吉他的音色調的很有動態,相對於某些專輯來說質感要好的多,我很好奇當代國外的大師,他們的吉他效果設備是否都這麼簡單,我有看過Tommy Emmanuel2的一場Live,他有一整絡的Rack(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當專業吉他手在投資這些設備的時候,這些我們熟知的Studio Outboard,跟吉他用的(比如Fishman)相比,可有人做過這樣的測試? 究竟應該把錢花在哪個方向??
Paul Fang
--真心對待每個人,認真做好每件事--
User avatar
joelin
MidiMall 準天王
MidiMall 準天王
Posts: 2164
Joined: Tue Jan 14, 2003 6:50 pm
Location: youthtone
Contact:

Post by joelin »

忘記在什麼論壇看過的...
有人收AG的方式很特別,先AG接到AG的音箱,然後再Micing 音箱!!
這作法蠻有趣的~不過那個音箱應該得要用好一點的吧?
目前沒辦法驗證這種作法的結果如何,因為沒有好AG也沒有好AG Amp :lol:
User avatar
persson
MidiMall 高級公民
MidiMall 高級公民
Posts: 184
Joined: Thu Nov 17, 2005 1:12 pm
Location: 火星
Contact:

Post by persson »

Paul Fang wrote:
另外是近年來拾音器的技術仍有提升,頻率響應好的也有,而經過 EQ-shapping 混合兩種聲音的也能有相當說服力的結果。相對於各種吉他聲音不一,多些方式多些考量吧。


我繼續來投石問路。

以前Isato跟Peter Finger過來台灣,我看他拿一個TC的Chorus,配上AER的Speaker,於是我也買了一個TC的Chorus。
等我真正用的時候,覺得還可以,但說實話,沒有什麼貴氣。

最近翻以前MichaelHedges後期的東西出來聽,雖然年代久遠,但整個吉他的音色調的很有動態,相對於某些專輯來說質感要好的多,我很好奇當代國外的大師,他們的吉他效果設備是否都這麼簡單,我有看過Tommy Emmanuel2的一場Live,他有一整絡的Rack(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當專業吉他手在投資這些設備的時候,這些我們熟知的Studio Outboard,跟吉他用的(比如Fishman)相比,可有人做過這樣的測試? 究竟應該把錢花在哪個方向??


ISATO, Don Ross... 等等一大掛來過台灣的吉他手,他們基本上走的仍是 Michael Hedges的概念,這個聲底在 guitar-->pickups-->preamp 時決定了,效果器的作用才有那樣呈現的結果。

Michael Hedges 的聲音處理絕對不簡單

相關資料在 nomadland 可以查得到,他從 1981 年出的 Breakfast in Field(也就是有我們熟知的 Layover)那張專輯,就開始有 mic+line-in(可能是兩種 pickup)混合錄音,其前級處理、EQ跟效果的細膩程度是當今很多人無法以同等態度去嘗試研發的。

M.H 很著重一種拾音方式 --Sunrise(很有名的AG響孔式拾音器)+貼板式拾音器的分軌處理,這樣處理相對在前級的要求也很重要 --「適當」的線性跟高輸入阻抗、適當量的效果、能取不同拾音器長處的 EQ 方式。

最重要的是拾音器跟相關前級,然而好吉他決定前兩者能夠擴張能力到什麼地步。過度的效果是不耐聽的,熟知拾音器優缺點來調整 EQ 也很重要,雖然前面看起來有點像「其實什麼都很重要」這種廢話,但事實就是這樣。

而近來當我 DIY 導線成本由一條數百元跳到三千元後發現其中差別,我似乎也要說導線也很重要了。
User avatar
persson
MidiMall 高級公民
MidiMall 高級公民
Posts: 184
Joined: Thu Nov 17, 2005 1:12 pm
Location: 火星
Contact:

Post by persson »

joelin wrote:忘記在什麼論壇看過的...
有人收AG的方式很特別,先AG接到AG的音箱,然後再Micing 音箱!!
這作法蠻有趣的~不過那個音箱應該得要用好一點的吧?
目前沒辦法驗證這種作法的結果如何,因為沒有好AG也沒有好AG Amp :lol:


這種方式似乎 EG 比較常見,個人是對這種方法有點發疹打噴嚏 :lol:

先想想看 EG 為何要如此收音?自然能夠去判斷用 AG 用此方式的可能優缺點與必要性了。


好的AG amp 個人認為線性表現頗重要,有時候 AG line-out 到電腦喇叭聽起來還比用 EG amp聽來自然一點就是這樣。 O:)
Post Reply